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要闻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社会实践之三 “薯”光熠熠 富农兴邦 管理学院师生赴恩施调研献策、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管理学院 刘钊羽 胡静|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7-22| 点击数: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激发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性思维,7月6日至16日,买球官网管理学院独“薯”一帜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旅游管理系马艳、耿协鹏老师的带领下,赴恩施市崔家坝镇开展全国农林高校共青团组织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自讨苦吃担使命 农林报国当先锋”专项活动。

 

用脚步丈量国情,用真情践行使命

为深入了解恩施市崔家坝镇和美乡村建设在基层的发展现状,7月6日至11日,实践团队前往鸦鹊水村、刘家河村、南里渡村等地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探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深刻内涵。

在鸦鹊水村村委会,团队成员向村支书谢永波详细请教了鸦鹊水村开展积分制详细情况,了解到鸦鹊水村立足于历史文化底蕴中形成的村规村风,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用积分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用积分服务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在刘家河村,实践团队成员在村支书马德鹏的带领下参观了村落中的特色地文景观,感受到刘家河村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团队成员纷纷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共同绘制一幅美丽的生态文旅画卷。在南里渡村党支部书记李纯斌的介绍下,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村里的三大特色产业,并参观了该村数字乡村建设实地活动,通过展示屏“云”游览了全村的建设图景。

“村里面的政策好,种子、肥料都免费发,不要钱”“我觉得村里还应该多办一些文娱活动”“现在村里的种植大户成立了合作社,我们只管种、不愁卖……”在多个村委会开展完调研活动后,7月12日至16日,10名实践团队成员走进上百家屋舍,开展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在深入了解农业政策实施真实效果、村民经济收入真实情况的同时,收集村民们对于和美乡村建设的反馈意见。

用躬身挥洒汗水,用真爱传播知识

土豆与崔家坝镇有着不解之缘。7月7日下午,实践团队一行到达海拔1200米的崔家坝镇茅田坪村,前往该村富硒土豆种植基地参与土豆收获。在村支书和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自动手,撸起袖子弯下腰,挖土、翻土、捡拾、擦净,体验土豆收获的全部过程,共同收获了300斤富硒小土豆。

7月8日上午,团队一行来到刘家河村种薯基地,在这里了解到崔家坝镇培育脱毒马铃薯种薯的育苗过程及栽种在高海拔地区的独特优势,学习了崔家坝镇为打造“中国南方优质马铃薯之都”而实施的各项政策。

当晚,在南里渡村焦桩坡小学内,团队成员为当地的小朋友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粮食安全探寻之旅”课程。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到食品安全知识,再到现代化农机的介绍,孩子们的眼神愈发热切,腰板坐得愈发笔直。趣味问答环节更是激发了孩子们对当堂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思考,提高了他们的粮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用实践赋能文旅,用真知建言献策

从向阳花节的金色海洋到古建筑的历史沉淀,再到康养路线的自然洗礼,团队一行深入调研崔家坝镇现有的旅游资源,并充分发挥专业所学,进行宣传推介和建言献策。

7月10日,团队首站来到斑竹园村,挖掘该村一年一度的向阳花节所蕴含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脚本设计、取景拍摄到视频剪辑,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了向阳花海的每一个潜在打卡点,制作了时长3分钟的景区宣传视频,帮助更多游客探索这一网红打卡地。依托于这片向阳花海,“油”“菜”“花”成为了这里实现乡村振兴的“三字经”和“金钥匙”。斑竹园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晓飞介绍到,“油、菜、花”三字经,不仅念出了农业的多姿多彩,更念出了文旅融合的新思路。随着向阳花节的持续举办,颜值农业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为崔家坝镇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在崔家坝镇滚龙坝村,这里的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和土家族文化特色,成为了研究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古墓葬、古石刻和古树等遗迹,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世代居民的生活变迁和文化传承。在村委会主任张斌的带领下,团队一行走进清代古建筑狮子屋场,近距离观摩了狮子屋场的历史文化底蕴,学习了该村有关古建筑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划,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刘家河村,依山傍水,是崔家坝镇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的康养路线,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健康生活的理念。沿途的千年银杏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观云台提供了观赏云海的绝佳视角,鹤峰、V形谷、天然溶洞、溪流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徒步亲身探索了这里的自然景观后,团队成员建议在该村设计森林浴、徒步探险、冥想等多种游览体验活动,使游客享受身心的放松。

团队指导老师马艳表示,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增强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